校十二五陶研省重点立项课题主要部分修改初稿

网站首页    教改前沿    课题之窗    校十二五陶研省重点立项课题主要部分修改初稿

当前位置:

 

2011-6-28 13:58:23

本课题是在我校“十一·五”省级陶研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策略研究》顺利完成研究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十一·五期间我校课堂教学立足于提高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程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价值观形成等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断掌握了一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激励学生自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并在课堂中加以运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开始认识和承担学习的责任,兴趣和自信心大大增加,不再把学习当作负担,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做课堂的主人,对学习成功抱有信心。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不再一味的被动接受,原意尝试主动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也得到增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练习,课堂的有效性日益提高,但是应该看到课题的实施过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值得引起思考加以改进的地方:

1、校情分析: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公办初中,近年来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扩招,我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一些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当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少部分学生到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细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蓝云博士指出:“每个教师都会同意这一看法,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最大因素不是学生智力方面而是动机方面。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整堂课策略推进有时显得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基本上不愿思考、不愿主动积极的和老师积极的合作学习,而且这种风气在小班化趋势发展的班级中还有蔓延的苗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甚至退回到比较单一、被动的学习模式,老师说什么我就做什么,自信心不足,缺乏对自我学习的意识和动机,独立获取知识、合作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3、教情分析:许多教师困于工作的琐碎、烦杂、重复和紧张,自我发展意识较为淡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意识不够,教科研意识不足严重影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教师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个人素养、表达能力、掌控能力、心理性格因素等,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理性操作,还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情感态度以及潜在能力的关注,仍然比较注重书本知识,强调通过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来简单提高教学质量,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使科研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学校实际,使我校课题的研究具有连续性,为了进一步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巩固我校的教育研究成果,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我校结合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基本原理,联系新课改教学实践,教科与教研紧密结合,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 “导学练合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我们始终认为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在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后让课堂的教学收到实效,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

我们旨在本陶研课题研究,深入进行陶行知思想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努力探索新的适合于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此课堂中能有效激发普通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途径和相关策略。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以陶行知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及《纲要》中关于教学改革内容的相关论述为主要理论基础,在现代学习理论、当代认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新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机制的实践研究:

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创造”等教育思想为指导。

陶行知始终强调,学生自动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要依靠正确的培养才能养成。他说“自动不与培养相对立,相反的自动有待于正确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治学应以兴趣为主,“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会对所学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有“得学之乐、耐学之苦”的精神和毅力。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学习首先是个人的学习,而且只有那些有个性的个人才能自由结合成为有生机的集体。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现代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的先进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受着两种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一是动机。学习本是自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不是被动的行为。教师不能给学生智力,更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内在的驱策和激励。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皮亚杰指出:“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一切成功的学习都伴有强烈的动机”。“他们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就的活动需要以某种动因作先决条件。”另外像动机的强化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都给可以在课题研究一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4、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理论依据

《纲要》强调:教学方式的改革,其核心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性的发展,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具体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在课程实施中体现促进性、启发性、情感性、反馈性。

三、课题界定及关键词

1、课题界定:

本课题继续以常态的课堂为“研究室”,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内容,以课堂教学中主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适合学校校情、学情“导学练合一”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起点,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

2、课题关键词: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

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

②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是现代人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③自主学习动机: 就是学生进行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所要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动力因素的总和。

④: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导学练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训练、反馈等形式,来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品质的学生学习模式。

⑤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学生在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总和。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的新课程改革,深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在适合校情学情教情的课堂模式的推进下,努力探索能有效激发普通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方法、途径和相关策略,并积极付诸实践,不断提高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具体目标:

1、挖掘适合我校“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新内涵,用的教学模式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

2、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探索课堂激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途径和相关策略,并进行有效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提升。

3、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调动其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规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遵循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现将我课题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如下:

(一) 教师的利于学生学习动机构建的新观念形成的研究

1、教师更新理念,树立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学生观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千万当心!别让那些稚嫩的好苗苗在你的有色眼镜下过早地夭折了!”,于是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对于学生,我们应该这样看待:

(1)教师必须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的罗森塔尔效应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老师的期望、信心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它可以改善师生交往的关系,激活自己的教育对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说明了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学习暂时后进的学生也一样,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做工作。

(2)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学生之所以为学生,皆因其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其实,我们每位老师也应该以乐观的态度,辩证的眼光来对待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学生有其长必有所短,有所短,也必有其长。“平等 + 个性”将成为如今中国教育的一种追求。我们正在从强调由共性走向尊重个性的时代有了这样全新的学生观,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会便能在平等、公平的的境遇下得到提升。

通过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学习,课题组成员能够针对学校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陶行知关于学生观的论述,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找到管理学生的方法,树立全面看待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科学引导学生、细致耐心的教导学生等一系列学生观;同时能把学生的问题积极转化为自己的问题,寻求教育教学的突破与创新,重新整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提炼成各种教育活得思想、教育经验,内化成个人的教育风格。这是保证课题研究能否积极有效开展的基础,是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动力源。

2、教师善于研究,树立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课堂观

通过本课题的理论学习与前期学生虚席状况的调查研究,我们积极进行反思,分析课程、分析学情、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寻求切合学生发展水平、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同时能把教育教学的科研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结合,把学生问题、教学问题作为课题,把教室作为研究室,我们充分认识到:课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天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堂观,才能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

(1)我们要树立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观念

回顾这些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其实大多数仍停留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不断地‘克隆’着无数个‘我’”的课堂现状,仍表现得比较突出。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又有多少?学生的创造才能又如何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要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从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上下功夫。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我们每位老师就必须树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观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即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是要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传授轻启发”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新观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是要提倡让学生上讲台“兵教兵”,提倡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提倡标新立异敢于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天地。像前期我们考察学习的洋思、后六、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皆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提高,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2)我们要留给学生自主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回顾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大多还存在: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少数尖子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教师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而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还不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所以,创新教育的课堂观必须做到: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疑问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答,规律让学生找。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思维,体味创新的乐趣。

(3)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的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引路搭桥,通过激趣、启思、猜想、设疑、解惑和应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明确“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上课堂,并通过让学生上讲台争当小老师,生与生互相辩论等形式,真正将“一言堂”变为“群言堂”,丢下“师道尊严”,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环境。

3、教师乐于学习,树立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发展观

“人不学必先落后”。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断地补充自己、更新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时刻处于“充电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更好更新的方法去激发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动机。

作为我们教师,就应该在平时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厚集而薄发”。只有平时充足了“电”,那么到了关键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充足的“能量”。

而教育科研也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是一种发展机遇,是平常实践经验的点滴积累。只有把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自主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最终得到发展,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我们也就能成为“名师”。通过给课题的研究,让研究小组成员在平常生活与学习中养成发现问题,积极查找各类资源,寻求解决方法与途径的学习观,并在学习中寻找和发现自己专业化发展的方向,自行设计与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人格丰满厚实。

(二) 适合于各科特点的“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课题组在认真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爱的教育、小先生制度、创造等教育理念,结合前期洋思、后六学习所得,根据前期学校学生课堂学习动机调查情况,积极努力构建适合广勤中学校情学情的“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更进一步构建适合于各门学科特点的“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

1、我们“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中的 “导”:

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启发、传递、设计、疏导和调控。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同一学科不同章节的特点、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知识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或采用直接引导学生走向结论,或采用间接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允许教师通过教读、范例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提倡通过教师的设计,培养学生自己探索、感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技能。教师引导,主要是对学生动机的引导、学习态度的引导、学习过程的引导、学习方法的引导,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我们“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中的 “学”:

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独立地、自由地、自主地完成教师在导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对于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差错,由学习组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班级内学生间的交流练习、反馈练习来订正。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在任务性学习、目标学习、创新学习这三个层次的反复训练中,达到学习的最高层次即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新方法的过程,要求不断更新以符合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则是利用高效的课堂和精选的作业练习,高效地学、有针对性地学、明明白白地学。

3、我们“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中的 “练”:

指的是教师根据合作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学情况进行讨论练习,在班级内进行交流练习和反馈练习。练习的目的在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构建成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的学习模式,改善学生学习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导学练合一”的课堂模式,便是指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课堂中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反馈等形式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导”“学”“练”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有机的统一整合,没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分,它们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当然,各科还可以根据学科和学习内容的需要老师可以适当取舍环节,可以灵活动运用各个环节。总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需求,是为学生提供供选择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求达到最高化的课堂效益。

(三) 导、学、练各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内部)动机的研究

课题组引导老师在相对固定课堂教学模式下导、学、练各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

主学习动机激发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为任务的新课堂教学行动的研究。教师要考虑的是在一定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自主学习学习的动机,积极参与动学习活动,最终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的建立——想学、愿学——导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学,而是教学生会学”。于是我们课堂中的教师应该思考的便是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在教师的“导”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想学、愿学。

(1)用教师恰当的期望,期待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所谓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直觉感受基础上产生的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由教师的期望引起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的影响,就是教师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个体差异,如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来确定对每个学生的合适恰当的期望,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性的建立对每个孩子的积极期望,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唾手可得。只有那种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超出其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期望,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的动机。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将传递给学生,关注教师期望转化为学生的成功教育。教师在课堂导学练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强化,要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给予反馈和指导,促成学生更大的进步。

(2)用适当的目标、适当的内容,适当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所以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恰当,这样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品尝了学习成功的快乐,那么就会更能自觉维持这一学习行为的持久与落实,甚至强化。学生也就能坚定学习信念、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反思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不会因失败轻易改变自己良好的学习动机,而使学习行为得以维持。

而统一于适当目标下的内容与形式也必须是适合于自主学习的主体—学生。

教学内容须新颖和丰富,须来自学生最近学生知识区,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能学有所得。“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加强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而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教学方法,更应该是多样化,“教无定法”,用丰富的教法,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习的动机。通过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情境、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强烈的认知冲突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动机,驱使学生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等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可通过角色效应,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进入、担当、理解、体验、表现角色,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评价参与教学全过程;可增加演示、操作、汇报等来创设情境以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2、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学习情境的建立——要学、善学——学

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副对联“在立足点要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我们的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堂,要努力构建民主的、平等的、丰富的、创造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达到在这样的课堂里要学、善学,自主学习的动机得到充分的激励,学习效果达到充分的提升。

(1)构建民主的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一言堂”“满堂灌”成为传统课程的代表,教师在这样的课程中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宰。我们提倡民主教育,提倡民主的课堂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陶行知认为民主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必须在民主生活中学习和感受民主。只有有了民主的目的、民主的环境、民主的方法,才能张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更强的动机。我们课堂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民主的教师,应该具有民主的作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相信他们有力量”,“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共甘苦”。严格的师生界线,必然阻碍师生间的“精神交通”,所以,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眼睛,解放他们的嘴巴,解放他们的空间,解放他们的时间,使其能到课堂中获得更丰富的学问。新的课堂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都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在民主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能准确的,无压力的建立起来。

(2)构建平等的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在现代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课堂的主导。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都是有悖教学规律的。学生的建构行为在导学练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中仍然需要教师的“导”即讲解、分析。讲授与建构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科学化的教学。课堂上师生、生生、生师之间的互动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课堂平等的范畴是广泛的,有话语权的平等、有思维权的平等,有发言权的平等,有学习权的平等等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的建立就有了很好的平台,能够和谐的建立起来。

(3)构建丰富的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在“导学练合一”的课堂中,教师还应根据实际的兴趣和动机的激发情况,及时变换课堂组织形式,以不断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成不变的课堂形式容易使人觉得单调乏味,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适时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可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小先生制度等丰富的形式。一般认为,在丰富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生兴趣和克服因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教师可采用,如小组合作型教学组织形式,提倡互助和协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学习,进而实现自主学习。

(4)构建创造的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现疑问;查出他疑难的地方,使他想种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些方法之中,选出顶有成效的法子,去试试看对不对;如其不对,就换个法,如其对了,再去研究一下”。陶行知主张创造教育要敢“疑”、敢“问”、敢“试验”。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也要教育学生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不必害怕学生追根究底,“问”只能问出真理,不可能问出“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的终极目的是要“创造”、有“发现”。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重点保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创见的能力,对新的见解、新的认识要审慎思考、认真对待,切不可一时冲动,扼杀了学生创造的萌芽。我们的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就在创造下得到了强化和升华,学生能够在普通的预设课堂之上得到生成的更多的知识。

3、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评价、奖惩机制的建立——喜学、乐学——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生学习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动机及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的科学的评价通过评定等级可以表明学生进步的大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时效性、激励性、民主性,全面性、多元性、创造性、发展性等特征。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练中表现出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评价;应以平等尊重欣赏的心态,努力挖掘、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用多种鼓励形式,如语言鼓励,手势鼓励、微笑鼓励;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注意到对学生努力状况、所取得的进步的评价,进行全面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而且指出学生学习的发展趋势,给学生描绘出未来的前景,进行发展性评价;坚持积极评价和维护学生学习中创造性的行为;还要坚持评价主体及方式的多元性。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正确、适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动机。

 

 

2019年3月25日 17:47
浏览量:0

导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