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人们更期望自己和孩子接受高水平的教育。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众多,高等学校相对较少。虽然每年高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但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家长和众多学子的迫切要求。因此中考、高考压力依旧很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未减反而不断增加。加之家长的殷切期望、社会环境的刺激,我们的学生不但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近些年,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精神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面对这一形势,教师在当前不仅要进行教学,还要在教学中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树立“不求人人上大学,力求人人都成才”的教育观,尽力把学生引导教育好。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呢?我认为:针对学生升学压力、心理压力及创造性的被压制,我们要尽力解决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与培养学生创造力、解决心理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全面育人,使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教师要有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的生活节奏在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令人瞠目。教师在工作中除运用传统的教学教法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选择、组织优秀的教学软件、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教师的劳动更加繁杂、更加追求创造和卓越,而由此形成的心理压力比起任何时候都要沉重。因此教师要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学习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深入学习、牢固掌握其中的基本理论和教育观点后,应用这些专业知识先减轻或消除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再针对学生加以实践运用。
其次,应该多与学生接触,多与家长交流。对于学生而言,在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升学巨大压力情况下,他们倾诉的机会较少,面临很多学习心理问题。因此老师要多用心倾听学生的言语,多与他们交流,提前帮助他们发泄情绪或从中发现并解决一些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同时多与家长交流,家庭教师双方共同努力,在预防或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时,注重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注重学生长远目标的确立。以此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良好的心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让他们乐于学习。
三,多鼓励多表扬,提倡鼓励教学,不用言语或各种体态语言讽刺挖苦学生。十几岁的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人总体上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总想有所作为,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数时候对自己的认识是茫然的。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精神很脆弱,时常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内心深处是矛盾的甚至是痛苦的,总想急于求成而结果是急了也没用。因此老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与指点、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有潜力,还能进步,那么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就会满怀希望地努力学习下去,持之以恒就会有奇迹出现。
四、在教学中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培养团结向上的集体精神,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宽容豁达的优秀品质。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要以民主的方式管理、引导学生,注重他们人格的培养。例如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学习互助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多媒体影视教育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优秀人格品质的重要作用,刺激他们优秀品质的形成。
五、课上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许多家长常抱怨:我们的孩子不会说话、怕见生人。实际上就是孩子交际范围小,语言交流机会少,心理有畏惧感造成的。学生在课下能海阔天空地聊个没完没了,在课上或公开场合却完全变样,针对此情况,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就不仅教会学生识记知识,还注重锻炼学生多种表达能力,力求使学生逐渐克服心理恐惧。例如通过课前三分钟讲演、有感情复述课文内容、交流学习体会、口头作文等活动形式锻炼学生说话。教师适时的点评表扬,学生间的鼓励,使学生慢慢地勇于发言乐于发言。实践证明通过此类活动培养学生的会话交流能力非常有效。
总之,现阶段的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在各学科教学中把传授文化知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培养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教书育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健康优秀的人才。
2006 8 3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