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学生“高兴干”的事
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初中生不喜欢读书,甚至惧怕阅读。不少语文教师也有同感,学生怕上阅读课,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笔者曾经为此苦恼过,作了一番调查,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校图书馆的学生借阅率很高。家访时,很多家长埋怨孩子“一有空就看闲书”。课余时间,有些学生还为看书理解上的分歧争得面红耳赤。看来,初中生不喜爱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惧怕由标准答案管束的阅读分析,对课外阅读却情有独钟。其原因很平常:多年来,语文阅读教学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禁锢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评价,总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咀嚼,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
陶行知先生指出,培养儿童(孩子)的创造力要进行“六大解放”。即: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仅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的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已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从而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学生“高兴干”,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不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开卷有益的愉悦,激发再次阅读的欲望。让学生“高兴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阅读活动的角色定位
语文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只让学生被动地了解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变换原本课堂上的统治者的角色,还学生以教学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语文阅读的主人。在阅读活动中,应该强化学生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探索、发现、体验,通过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来增进他们的思考力、创造力。我们还可以让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一旦冲破“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自己的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生活大书橱”,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样多元、开放式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重视阅读活动的兴趣激发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兴趣能调动内在的潜力,促使积极思考,提高阅读效果,高效益的阅读总是跟强烈的阅读兴趣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应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
俗话说“言传身教”, 要想叫学生喜欢阅读,教师首先必须是阅读的爱好者,这样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们要注重自己的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示范”,去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的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浓浓的怀旧情结,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若让学生自行阅读可能就无法体会到这种感情。因此,开课之始,笔者亲自做示范朗读,并配上抒情的钢琴曲,让学生静静的聆听,一遍读完,学生用期待的眼神告诉我,他们仍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下面的课文赏析是水到渠成,学生们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感受了文字艺术的魅力。这节课以后,有的同学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感了兴趣,有的同学对写景散文产生了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的基点在于激发学生追求文学艺术的享受。课内,学生得到艺术享受,就喜欢上语文课,愿意接受老师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外,学生就会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
三、引导阅读活动的扩展延伸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如何使学生能不断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通过课外适当的扩展阅读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扩展阅读,是指以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础点,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扩展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一般扩展阅读可围绕以下几个目标展开:认识一部著作;认识一个作家;认识一种文体。
1、认识一部著作——以节选的文段为出发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
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理解。这种扩展性的阅读可以在阅读文段之前,也可以在阅读文段期间,还可在其后。但阅读前应先对学生进行背景的介绍。如在教学《香菱学诗》时,学生们被香菱所作的诗歌所吸引,同时,他们也提出了疑问: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香菱何以会产生思亲之感?那样心高气傲林黛玉又何以会愿意当香菱的老师?课文对此都没有作出交代。而这时,我们做教师的就有必要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让他们从原著中去寻找答案:香菱原本出身乡宦家庭,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了凌辱和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只有当薛蟠外出经商,宝钗才得以把她带进了大观园。在这里,香菱有机会接触到大观园中许多富有才情的少女们,便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所以才会有香菱学诗一节。而也正因为有感于自己的遭遇,所以才会写出那样真切忧伤的诗句。至于黛玉愿意教诗,很大程度上是惺惺相惜的缘故……通过对这些章节的阅读,使学生能够更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又如名著《水浒》,教材中只选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片段,若从对作品中某个人物了解的角度来看,对鲁智深还要了解《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等情节。而对于整部书,只有通篇阅读才能进一步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因此有必要向整部书扩展。
2、认识一个作家——以某篇作品为出发点,向某一作家的其他扩展。目的是比较充分的了解某一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比如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认识一种文体——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特点。
例如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可向中学语文课本涉及“说”这一文体的篇章扩展。像《马说》,对它们的内容与手法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爱莲说》意在言志,通过对莲花高洁外表的赞美,来表现作者不愿随波逐流的品质。《马说》则是通过对千里马不公的待遇描写,来表示对统治者不能知人善用的讽喻。通过这一系列的扩展比较,学生能较全面、明确地认识“说”这一文体的范畴。这样阅读一篇,反馈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扩展阅读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学生有所得就行。对于初中生,要求高了,他们望而生畏,畏而退却。扩展阅读旨在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阅读的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学生“高兴干”,而让学生“高兴干”的方法,肯定是多元的,丰富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