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在劳力上劳心”的尝试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适量的、具体的乡土历史事实来教学,不仅为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也可从对家乡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的分析中学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同时,由于乡土史资源的直观性以及地域上的优势,又为学生创设了较大的发展思维的空间。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方法,注重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理论与实践并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用乡土历史来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感受颇多,下面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的两次教学活动为例说说自己的心得,请专家和同行斧正。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把内容编排为正文部分和其他部分。正文部分讲述重大史实和史论,为基本要求;其他部分主要是佐证史料和教学建议,不作统一要求。这就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读史使人明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第一次教学活动以学生根据教材观点搜集史料、交流讨论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比较真切的掌握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兴衰的原因。荣氏家族企业在中国百年经济史和当代经济中都独领风骚。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家三代都是中国的首富,荣宗敬、荣得生是第一代,拥有26家企业,资产超过亿万;荣毅仁是第二代,当过上海市副市长、国家副主席,组建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非常成功;荣智健是第三代,已把香港中信公司经营成多元化的企业集团,2004年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首位。荣氏企业的近代产业主要在上海,其首领是无锡人,无锡有他们的家业、产业和传说、故事,学生对无锡籍的名人素来有亲切感,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搜集无锡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史料,在交流时谈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兴趣盎然,上网查,上图书馆找,交流时互相补充,八九不离十的勾勒了无锡近代纺织工业和荣氏企业发展的主要过程。
19世纪末,无锡开始出现近代纺织工业。1907年,无锡荣氏家族开始投资纺织业生产,荣宗敬、荣德生、荣瑞馨等七人集资开设了振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大战结束后又忙于自身的恢复,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无锡棉纺织业在此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无锡棉纺业共有6家工厂,纱锭143886枚,占全国华商总纱锭的9.55%,布机804台,占全国总数的11.88%。无锡的纺织业可谓盛极一时,在全国纺织业界地位举足轻重。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是以经营钱庄发家的。在办钱庄获利甚丰的基础上,荣氏兄弟开始向面粉加工和纺织领域发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和1917年,荣氏兄弟在上海集资建立了申新一厂和申新二厂,1919年又集资200万元,在无锡筹建规模最大的申新第三纺织厂。至抗战前,申新三厂已拥有纱锭7万枚、线锭4192枚、布机1478台,资金增长到500万元。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申新三厂在无锡沦陷时遭到日军破坏,被抢掠和焚毁棉花4.8万担,棉布6.4万匹,棉纱3400件,部分设备和厂房亦被焚毁和拆走,荣家在经济上蒙受了惨重损失。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即返锡接收申新三厂。至1948年申新三厂纱锭已增至8.1万枚,线锭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布机增至710台。但不久后因为美货倾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以及国民党政府限价出售政策等,申新三厂陷入了困境。到解放时,申新三厂已是奄奄一息,生产陷入了停顿状态。
有的学生还介绍了荣氏家族在无锡做的三件大好事。一是江南大学,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美誉的江南大学现在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最早是荣得生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在解放前出资兴办的,当时师资力量雄厚,为江南名校。二是梅园,梅园是荣德生所建的私家园林。1955年,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遵父遗愿,将梅园献给国家。现在,梅园面积近千亩,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名花异卉于一体,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三是宝界桥,1934年,荣德生六十寿辰,以寿资办慈善事业,造宝界桥。桥长375米,60孔。1993年,荣德生之孙即荣毅仁之子荣智健又捐资造新的宝界桥。新桥21跨,长390.7米,宽18.5米,新老两桥,称“宝界双虹”。 宝界桥沟通无锡太湖风景区的陆上交通,又是蠡湖一景。
在谈自己的感受时,同学们很自然的接受了教材的观点,国家独立、自主是民族工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民族企业家是爱国的,值得人民尊重的。
这次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联系当代生活,由于挖掘本土资源,消除了初中学生与历史的隔阂感、遥远感、陌生感,学生既增加了历史知识的积累,又初步学习了搜集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技能。
第二次教学活动是学生小组合作采访无锡庆丰集团“从民族工业到现代上市企业” 的变迁,让学生在掌握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兴衰的原因的基础上认识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庆丰集团就在学校附近,我校不少学生的祖辈、父辈曾经或者正在庆丰集团服务,因此,组织学生采访庆丰集团占有“天时、地利、人和”。
按照学生各自的特长、兴趣爱好,把他们分为四组:采访组、摄影组、资料组、小报组。采访组对曾在庆丰工作或正在庆丰工作的人进行访问,写好采访手记;摄影组从各个角度拍摄庆丰,并搜集老照片,汇编成集;资料组在报刊杂志、网上查寻资料;小报组根据其他三组的素材,有选择的录用,完成电脑小报。有份小报用图文搭配的形式介绍了庆丰集团,文字部分为:
庆丰集团,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庆丰纱厂,历经一次次的变革,90年代初率先尝试中外合资方式,90年代末通过股权转让成为有限责任公司,21世纪整体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庆丰股份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5亿资产,集科研、原料生产、外贸进出口、纺、织、染、后整理于一体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联合企业。目前公司已成为我国高档弹力纱、弹力布和高支阔幅装饰布面料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并被美国杜邦公司评定为最佳合作伙伴成员,成为其在中国棉纺织行业设立杜邦莱卡实验室的首家企业,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他的成果展示也是如此,过去的事和现在的事了解得都不少,成果展示却偏重现在,可以看出,学生更注重对庆丰集团现状的了解。这与笔者的初衷相反,不过,和学生沟通之后,倒也觉得学生不是没有道理。学生说,过去的事没有现在的事有劲。了解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在,认识现在是为了建设将来,这本来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
历史学科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和喜爱,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离我们太久远,叙述太简单,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式穿插乡土历史,丰富历史课本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于乡土历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亲近感可迁移到历史课本的学习中去,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史观。
组织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劳力劳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动手,注重引导。乡土历史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而又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所以,教师不宜根据教参照本宣科,也不宜自己收集材料宣讲,因为这和讲课没有什么区别,一样枯燥无味。教师应该组织、辅导学生去收集、分析材料,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让学生增加知识、增进能力。教师要辅导收集、分析材料一般的方法和过程,精心组织活动,活动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特别要帮助学生辨别传说和史实。学生在接触大量史料时会有一种感慨:课本上那么短的篇幅,竟有这么丰富、生动的内容。这时,学生会领悟到:课本是浓缩的历史,每个部分都有生动有趣的内容,就像无穷的宝藏,只要愿意,就可以领略无尽的风光。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力所能及,因地制宜。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个教师可以享用的乡土历史资源是有差异的,办学条件、经济条件也是有差异的,但是,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教学压力却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操作方式,选择操作对象,不能因“乡土历史”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能增加学生能力、时间甚至经济的负担。我们要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包括教材规定),善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适度的用乡土历史丰富历史课本,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联系当代,追根溯源。人们的怀古之情往往由眼前与历史有关的事物引发。老年人喜欢说过去,年轻人喜欢谈将来。要初中生走进历史,只能联系当代对他们有感触的事物,他们才能有兴趣追根溯源。乡土历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有历史沿革、地理变迁,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对此有的熟悉,有的陌生,大部分学生对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愿意化点力气了解它。选择学生看得见、感兴趣、能完成的乡土历史内容作为教材资源开发,如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发挥作用的建筑设施,如过去存在、现在发展变化的老字号企业,再如名人故居、事件遗址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收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变化,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而家乡史又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定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