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教苦学不是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可分为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应走出以下几个认识误区。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越不愿动脑筋,效果常常失得其反。
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磨”得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全等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