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网站首页 > 教改前沿 > 课题之窗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当前位置:

>

2009-11-20 16:28:34

通过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我深刻体会到: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的教育理论,今天我们重新来审视它,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知识经济对基础人才的需求;要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学数学教育更应当充分体现出“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中悟”的教育思想。

一、在做中教,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教学中为了提高教的效果,应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强调做中教,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陶行知先生也大力提倡“因材施教”,他说:“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我们所任教的班级里的学生,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存在差异,他们的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其发展方向、速度、水平也存在差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取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学中既要面对全体学生,鼓励每位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提出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特长、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高标准、严要求。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学好书本知识;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培养他们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将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激励学生的成功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学初布置数学作业,批到了这样一道数学题:0的相反数是多少?一位学生答是-1。我就纳闷了,我布置作业总有个习惯,就是先把今天学的数学概念抄写3遍,其中有:零的相反数是零,他写了3遍在左边,怎么会做的时候出这种笑话,我越想越觉得糟糕,怎么会有这么差的学生?以后还怎么教?越想越觉得郁闷,就当他是傻瓜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批完作业,我对刚刚那个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的数学基础的确是非常的差,但至少他没有因为不会做,去少做,或者不自己思考,去抄袭别的同学的作业,换个角度想想,这个学生也不容易,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我每当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明知自己落后,而仍然飞跑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于是,我到班级里表扬了这位学生:这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他付出了一般学生没有的坚韧,他始终在坚持自己独立的完成好作业,尽管做错了,但不丢人,就像亮剑中提到的:倒在天下第一剑客的剑下并不丢人,虽败犹荣,这就是民族精神,军人的灵魂!这位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动,从他湿润的眼眶中我看到了希望与喜悦,对于我来讲,做的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维护学生的尊严,要保持学生学习的这份热情!上善若水,作为教师要有海一样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淼、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每位学生都是有用之才。”陶行知先生更明确地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博古通今的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将这个理论用到了企业管理中去,积极鼓励培育每一位企业员工进行创新、发明,员工一有新的成果,马上以该员工的名字命名新发明,悬挂在车间里,极大地刺激鼓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在积极向上,创新有为,始终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成功地凝聚了员工的归属感。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提供均等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以致用。

二、在做中学,激发兴趣,提倡自学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学生自学,他说:“智育重在自学”,“要自己去学,不要坐而受教。”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应首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兴趣是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求知的先导。”良好的兴趣和情感能使人点燃智慧的火花,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强制性的学习是不可能持续的,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重视“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如在讲“轴对称”这一节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北京天安门,苏州河上古老的石拱桥,无锡太湖边的湖光山色,川剧里的脸谱,民间的剪纸,美丽的蝴蝶,中国最新研制的战斗机等等,给人以非常和谐的对称美,学生在声光色的熏陶下,惊艳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老的中国文明,新中国的迅速崛起!从学生的投入程度,可以看出这样引入轴对称知识,学生兴趣很浓,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以后的班级黑板报,教室内的布置,学生比较注重利用轴对称,把我们的教室,我们共同的家装扮得更加美丽。

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通常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名词概念多,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少。因此,学生领会教材感到困难,上课常提不起兴趣。教学中,我尽一切努力发挥“做中学”的作用,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演示、举例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增强自学能力,激励学生乐学上进、勤学好问、独立思考问题,发挥个性特长。要“授人以渔”,让学生“会学”,把个人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看、自己说、自己写、自己想、自己操作、自己计算,使整个教学活动综合化。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收集各种包装盒,学生自己动手去拆这些盒子,很容易发现它的侧面展开图,比老师拿粉笔在黑板上画,要直接深刻得多。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特别注重让学生勤思考、多发问,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争论和有创见。

在上“画图形的对称轴”这节课时,一个班级我先讲完了如何画一个轴对称 图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画等腰梯形的对称轴;还有一个班级没有讲基本方法,而是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尝试。结果,前一个班级普遍只有一种方法,即找一组对称点,然后画垂直平分线;而后一个班级他们有多种方法,有找两组对称点,然后取中点,再连线;也有取一条底边的中点,再向另一条底边画垂线的,最有创意的是,不取中点,不画垂线,而是延长两条腰,得到一个交点,再连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又得到一个交点,然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即这条对称轴。这个方法好,好在哪,非常简单,它仅仅需要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第二点是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对称的两条线段的交点必在对称轴上”,实在是高。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灵活采用适当的方法,多向学生问几个“为什么”、“怎样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以“做”为中心,注重实践,在做中悟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要使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在探求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的关系时,数学教科书中给出了几种多面体的插图,其中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的顶点数,棱数数起来还比较简单,正十二面体,耐心的数也能数出来,但作为教师,作为数学这门学科,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数一数,要结合图形认真的思考,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本题的已知条件:第一它是一个12面体,第二充分观察利用图形,分析面数和顶点数之间的关系。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正12面体每个面都是正5边形,即每个面上有5个顶点,所以共有5*12=60个顶点,显然这里没有60个顶点,进一步思考发现:每一个顶点同时在3个面上,即每个顶点计算了3次,所以用60去除以3得20个顶点。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由面数来计算它的棱数。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当初碰到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和学生交流,把自己的心得,想法,领悟说给学生听,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神,不是什么问题不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自己通过探索,实践也完全能挑战任何形式的困难。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与数学新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2019-03-25 17:47:04
来源:无锡市广勤中学

导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