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陶行知 学习陶行知”国旗下讲话
“纪念陶行知 学习陶行知”国旗下讲话
演讲人 王罡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今天,我们站在国旗下,一起缅怀陶行知先生为我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极大贡献。首先,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陶行知的一生。
陶行知,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人,1891年10月18日生,家境清寒。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但因家里穷读不起书,6岁时当地私塾先生看到他资质聪颖,允许他免费就读。15岁进入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堂学校读书。17岁崇一堂毕业后独自远离家乡,考取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8岁考入南京汇文学院,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是该校的首届学生。1914年,23岁的陶行知在大学校长包文先生的鼓励和亲友的赞助下赴美留学,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市政。第二年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但他没有在伊利诺斯大学读完,便于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1917年在哥大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毕业回国,他说“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毕业回国后陶行知先生应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育生涯。在他的一生中,他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院、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多所学校和教育团体,并先后出访了26个国家。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终于在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由于过度劳累,健康过亏,与世长辞,享年仅55岁。周恩来在给党中央的信中说:“陶行知是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行知先生逝世时,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被毛泽东赞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令人敬仰的伟人。他的一生中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话语,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的演讲时提出“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陶行知先生的四问首先把身体放在第一问,身体是基础,再伟大的理想没有健康的身体支撑,也无实现之日。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是成就事业的最大助力。所以同学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生活,既不能过分劳累,又不能过度的休息。大家要记住,忽略健康的人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第二问问的是学问。 陶老先生认为有五个字可帮助学问的进步。“一”字,即专一;“集”字,即多多搜集材料;“钻”字,即深入;“剖”字,即解剖、分析;“韧”字,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工作,需要韧性。所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广泛地收集材料,深入地研究、分析材料的价值,并且能够坚持不懈的长期奋斗。只要大家做到了这些,那我相信同学们的学问肯定会每天进步一点的。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因为工作好坏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影响很大。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为什么要问这个,因为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认真负责地作好每一件老师交给我们的事情,这也是培养我们责任心的一种方法。对于我们将来步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所以同学们到学校里来,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学做人,做人应该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如果你有了学问,却没有道德,相信以后你踏入社会去应聘,没有一家公司会录用你的。
看似简单平常的四问,让我们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与伟大精神。每日问一问自己,实际上就是一种反省,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我国古代先贤身上就有这种好的习惯和品质,《论语》中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必定用三个问题来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可信?师长的传授学艺是不是复习运用了?”千百年来,无数的古代先贤以这一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终成就了很多的谦谦君子和学问大师。今天,我们伟大的教育先辈陶行知先生更是把它升华成“每日四问”。
每天四问,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也是一切有血性有志气有正义感的人做人做事的宝筏,能把我们的人生渡上更高境界的宝筏!我希望同学们以陶行知的精神和言行激励,鼓舞自己,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也相信:在陶行知精神感召和思想指引下,我们的成长之路将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