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地理
一、教学实录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趣
师:我刚才放的节目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天气预报)那大家从小到大有没有看过或者听过气候预报?(学生思考回答:没有)。那为什么只有天气预报而没有气候预报呢?天气与气候存在什么差异?气候又有哪些要素构成?世界气候又有哪些类型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和气候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引出今天的课题:世界的气候)。
活动1:区别天气和气候的差异。
多媒体课件出示八句话,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八句话哪些描写的是天气,哪些描写的是气候?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引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从已知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升华生活问题―――探究
师: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无锡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无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在描述无锡气候特点的过程中主要描述了什么?气候有哪两个要素构成?(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量。)
评析:从家乡的气候特点作为切入点,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气候的两大要素,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明显得多。
师:气温的分布规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我们在前两节课已经学过,有没有同学可以回忆一下,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学生总结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是很复杂啊?(学生回答:是。)那么,由气温和降水量两大要素构成的世界气候类型是不是就更为复杂了啊?
评析:在新课过程中穿插对旧课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下一步讲授新知识点做好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做,比在讲授新课之前就进行复习效果好很多,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复杂性;此外在课堂教学的步骤衔接上也显得更为自然。
(三)解决生活实际―――应用
师:大家看这里这里有三张图片,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
活动2: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张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判断分别代表什么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气候。(也有学生会回答是热带季风气候或者亚热带季风气候)。
前两种气候类型学生较容易回答,最后一种气候类型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而言要回答准确就略显困难。教师在此可以不急于揭示答案。
评析:通过读图及分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对于最后一张图片的气候类型,教师可以设下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下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师:除了以上三种气候类型外,世界气候类型还有哪些?(学生读图回答:11种。)
师:这些气候类型又有哪些特点呢?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参加一个活动。
活动3:判断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两种气候类型的代表城市海口和罗马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问学生,如果要去旅游,暑假你想去海口还是罗马?寒假你又想去哪里?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图和小组讨论很快得出结论:暑假想去罗马,因为在暑假,罗马气温适宜,降水也很少,不用担心到那里会成天下雨,影响旅游的心情。寒假想去海口,因为在寒假,海口气温要比罗马高很多,降水量也不多,去那里不用担心天气冷,也不会因为下雨而感到不适。)
评析:通过创设旅游这个情境,学生的好奇心被最大程度得激发起来,他们会很自然的去分析这两个城市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继而做出判断,选择暑假和寒假的旅游目的地,也会很自然的去观察地图了解这两个城市的方位,从而判断出这两种气候的类型和主要分布地区。这样设计可以创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现在我们了解了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主要分布地区,那其他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呢?
活动4:学生读世界气候图,分组讨论完成书上的两张表格。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张表格虽然都是对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分类,但切入点不同,一张是以热量带也就是纬度位置对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划分,而另一张则是以海陆位置对气候类型进行划分,让学生明确两张表格的异同,同时为下节课讲授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做好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读图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一些有用信息,也可以进行巡视指导,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评析: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成功分析出两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和分布地区,在内心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时再让学生对剩余的气候类型进行分类,学生就不会产生胆怯心理,不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样做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自信心养成有很大的好处。此外,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提供学生有用信息以及巡视指导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以及特点已经有很深的了解,那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活动一起来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活动5:多媒体课件出示连线题,让学生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以及代表城市用直线连接起来。最后教师揭示答案,并揭示上课过程中遗留的一个小问题,第三张图片代表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
评析:最后的连线题看似一题练习,其实是对全课的总结,目的是为了理清本课所传授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最后揭示课堂里遗留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已经能充分理解本题的答案,如果在一开始就揭示答案,学生根本就无法理解,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能首尾呼应,起到点睛之效。
二、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地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以让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为目标,同时强调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其他地理课程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的综合性,要学好这一课,就必须在前面三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打下扎实的基础,不然在学习《世界的气候》这一课时学生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天气预报对于学生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节目,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但是有没有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有天气预报而没有气候预报呢。所以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就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首先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地理,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生动活泼。但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而对于较好班而言,基本上掌握了各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是一种过程,是一种领悟,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物。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每个地理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地理新教材无论是从选题、知识体系的构成还是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方面都已经为实现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创造性的发挥地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地理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主题。笔者认为,要学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一定要跳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现代地理教学中去,让学生能真正从生活中感悟和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把学习的地理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