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网站首页 > 教改前沿 > 课题之窗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当前位置:

>

2011-6-29 15:26:58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教师教学效果高低都有密切关联。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都将有所裨益。

动机是指内驱力的增强,以及与内驱力相联系的面向一定目标的行为驱向。它的形成离不开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的诱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在各种各样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动。如有的为了满足好奇心、求知欲而学习,有的为了兴趣而学习,有的为了得高分、评三好而学习,还有的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而学习……。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学习动机的分类模式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另一方面说明了动机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但是,笔者认为,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学习驱动力和外在学习诱因两部分。把与学习有关的内驱力分为心理性内驱力和社会性内驱力两部分:心理性内驱力主要有求知欲、焦虑、自我有效感;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内驱力包括依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等等。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求知欲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巴甫洛夫称之为“探究反射”。动物好奇与安全防御有关;满足感官刺激和身体活动需要有关。人类的好奇虽然也有与生俱来的一面,但他们的好奇心会转变为求知欲。当新奇的刺激出现时,人们会引起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决“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当然,教师高水平的教学,学生独立钻研精神的培养也是发展求知欲的必要条件。

焦虑主要通过对刺激的情绪反应而对学习起强化或弱化的作用。当某一刺激对其自尊产生威胁,而个体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焦虑就产生了。焦虑水平高的人比焦虑水平低的人具有更高的内驱力水平。关于学习成绩与焦虑水平的实验证明:一个人如果焦虑水平适度(不很高也不很低)的话,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如果焦虑水平太高,学习成绩反而会下降(内驱力水平太高所致),这在考试中经常会遇到。因而,对于一个长期焦虑水平较高的人,不应再给他增加压力,否则就会增强他的内驱力,导致他行动混乱,成绩下降;而对一个长期焦虑水平低的人,给他增加一点焦虑,就可能提高他的内驱力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他的学习成绩。

自我有效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自我有效感的强弱,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紧密相联。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

形成较强的自我有效感,较强的自我有效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有效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自我有效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有效感是由个人能力有效感和学习行为有效感组成。个人能力有效感是学生对自己达到一定学业成统所需能力的期待。有些学生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学生则常常怀疑自己具有达到一定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能力。前者和后者相比有较强的能力有效感,一般也具有较好的学业成绩。学习行为有效感则是学生对自己将采取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期待。学生们采取的学习行为,有的可能有效地导致学习目标的成功达到,有的则可能无助于学习目标的达到,所以他们会在学习成败结果尚未出现之前,对自己应对未来学习成果所负的责任产生期待。例如,自己的努力与学业成绩好坏有多大的关系,教师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起什么作用,家庭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有什么影响,等等,都与学习行为有效感联系着。学习行为有效感强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和家庭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教师和家庭的影响固然重要,但这些外部条件只有通过本人的努力才能起作用。而有些行为有效感差的学生则常常强调学习的外部条件,认为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学习环境差、教师教学水平有限,自己再怎么努力也难于取得好的成绩。总之,自我有效感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对学习动机起推动和阻碍的作用。

依附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许与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比如有的儿童能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有些则拒绝为他所不喜欢的教师学习。获得父母、教师的赞扬,不仅表示学生自己处于优越的地位,而且还意味疗可以在这些有关人员之间继续享有或更多地享有最亲密的情感关系。同样,责备、叱骂,不仅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意味着被抛弃,不受宠爱。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越小,依附内驱力越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动机中依附内驱力也较强。如果家长能对自己的孩子表示衷心喜爱,并不断给予关心、慈爱;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消除相互之间的不满和敌视,那么无论对儿童还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都会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以自己的胜任力和学习成就而赢得相应学习地位作为学习动机,主要着眼于获得一定的学业成就以获得相应地位,并满足其自尊心。自我提高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抱负水平有关。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都不同。两个学生考试成绩都是60分,对于抱负水平高的学生可能体验到惨败,甚至于痛哭流涕,而对抱负水平低的学生来说却可能体验到成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抱负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除了内驱力因素之外还离不开外在的学习诱因。外在学习诱因是指来源于学生个体外部,对学生的学习起刺激、强化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期望、竞争、奖惩等。

期望是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一种预期的希望。心理学和教育学都非常重视期望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里翁效应就很说明问题。教师和家长若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孩子或学生的期望。就有可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动力,对他们的学习起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期望值不能太低或太高,太低起不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太高了又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其焦虑水平过高,对某些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恰当的期望值应与学生的抱负水平相当。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理想、抱负和实际的智力、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的期望,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即所归的“跳一跳,摘果子”。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自己的正当利益、要求和需要同他人(或群体)争胜的行为特征或心理倾向。竞争包括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同龄人的竞争。同学之间的竞争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对学生的自尊、荣誉构成威胁,因此是强化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也不能过滥地使用这一手段,因为同学之间的竞争是以人际比较为前提,带来的厌力较大.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会直接挫伤学习情绪和动机。有些老师喜欢将全班学生的成绩张榜公布,排名次,虽然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的确会起到促进作用,但也应认识到它的负面效应。同龄人的竞争和社会竞争,主要是指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带来的形响,比如升学、就业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奖惩,奖是指用愉快的事件(或刺激)鼓励、激发个体正当行为的发生;惩是指用不愉快的事件和刺激抑制或消除个体不恰当的行为的发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就非常主张通过奖惩对学习行为起强化作用。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奖惩必须运用得当,

否则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实施奖赏时要注意:a.要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评价,给予奖赏意味着对个人学习成绩的肯定。教师若过多依靠控制性奖赏会强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动机。b.奖赏要与学生实际努力相一致。如果对学生解决较容易的问题大加奖赏的话,反而会导致他们自卑,因为这常会使他们视受到这种奖赏为无能的标志。C.奖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教师对惩罚也要注意合理使用:a.切忌体罚学生。惩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如体罚,训斥等);另一种是取消某种喜欢的刺激(如取消娱乐活动等)。体罚或变相体罚是一种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为我国法律所禁止,它有辱学生人格,会引发学生对立情绪。b.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抓起。

以上列举了形成学习动机的内驱力因素和外在学习诱因。但是,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往往在一个学生身上也会有几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存在,而究竟哪一种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又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些学生具体的学习动机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导性的动机因素。

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并没有直接地卷入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但它却通过集中注意。做好学习准备和调控学习努力程度等影响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发展学习动机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激发求知兴趣。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研究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这里就不再多阐述。

②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

自我有效感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有效感,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就动机的基础。在动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因此,a.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b.树立成功的榜样。这里的榜样示范不是学习优良学生示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获得成功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增强自我信念。C.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

③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目前有人归纳了几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a.团体发展法。通过3-5人在一起分析、讨论学习成败的原因,让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原因中选出与自己的学习成绩关系最大的因素并对几种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等)所起的作用作出评定。由一名教师对他们的自我评定和归因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指出归因差误,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归因。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b.强化矫正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归因。对积极的归因给予鼓励和奖励,对那些很少作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C.观察学习法。让学生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引导他们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由于归因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变量,它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通过归因训练矫正不良的归因倾向将有助于学习动机的端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④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环境。

这种氛围和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促使其形成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条基本教育规律。这就要求:a.要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发挥知识和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使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b.要有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师的水平、教改的成效以及校风、学风和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影响。一个具有良好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好学上进、温暖融洽的班集体,都能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c.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


2019-03-25 17:47:30
来源:无锡市广勤中学

导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