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网站首页 > 教改前沿 > 校本研修    一个都不能少

当前位置:

>

2010-11-29 8:56:16

1.因为我们惯于每一段时日都要做评比与评鉴,既以考试要求学生,又以考核要求老师,但这样的情况反而无法了解孩子们是不是能够学到整体、宏观的概念,是不是能够享受多元、跨学科学习的课程内容,无法一窥不同阶段的学习乐趣。

2.仔细推敲芬兰的基础教育,的确是运用了很多元、很重视人性的方法与模式,希望能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门与科目的了解,这就是“先见林,再见树”的长处。在学习初阶段,师生们都不至于为了一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在“先见树,再见林”的教育概念下,带着学生反复演练、一磨再磨!而能让学生放宽眼界,经过教育最基本的认知阶段,并能建构起日后深入学习、终生学习的兴趣。

3.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场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一段一段的机械式操练,固然能让孩子们一时之间在分数上比个高下,但对启发与养成一生的学习乐趣毫无帮助;只能让大家在害怕输在起跑点的阴影笼罩下,反而看不到学习过程这一片片美丽的学问森林。

4.芬兰的教育专家同时一再强调,凸显优秀学生和精英教育,并不会对整体教育带来最好的结果,反而只要善加鼓励、运用资质优异的学生来帮助一般或落后的学生,使资优生了解人与人间的差异,这不仅不会影响资优生的学习,反而有助于群体社会的平等发展。同时也认为,当学校老师觉得自己拥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与参与感,整个教育体系就会有向上提升的动力。因此,老师的养成训练,必须包括了解各个学生的差别,与这些差别所产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让教师了解到教育责任不是照本宣科上完课就好,而是以同理心爱护照顾到个别学生,如此一来,整体社会才能有消弭学习落差的机会。

5.归根究底,教师的训练扎实,在小学到中学阶段,把学生应该建立起来的阅读习惯、数理解析能力、日常生活技能等等,在课堂和各种多元的课程里,有系统、让学生有兴趣地了解与认识。不用靠着不断考试、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填鸭式教学与压迫环境,让多数认为非优秀的学生与家长们透过教育,知道大部分知识的源起,学会知道要问“为什么”。他们鼓励孩子多问、多了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训练,更从不教导任何快速成功的诀窍。

6.芬兰教育体制专注于培养孩子们终生学习的能力,而唯有一个与生活教育充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达到让孩子永续学习的基础。教导,同时尊重孩子与个人的独立性,就能在教学中赋予孩童责任。今天教育让学生有独立发挥的空间,教育孩子能独立思考,自然也就希望学生能在日后展现出自我学习的能力。芬兰一再强调,只有发展出持续学习的动力与热情,学习成果才会强大、丰硕,而且无止尽地延伸。

7.校长在一旁补充说:“这群孩子不太一样,他们的学习方式要从实务面上去鼓励,因为他们比较坐不住,学习进度和别的学生不同,所以我们特别设计一些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并且会和孩子一起规划课程内容,从他们有兴趣的去着手。这是希望为他们创造出更多喜欢上学的诱因,让他们更有意愿,并充满着期盼来学校。”

8.是谁真正使得他们自暴自弃?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难道没有丝毫的责任?还是多半只是在一旁窃喜这些“后进生”不会和他们竞争了,所以无妨三不五时地也奉上几句讽刺话,说笨啊,说不行,说差劲,说害群之马、拖累全班,害学校的升学率降低,让老师和校长走路无风?大家可否曾想过是什么原因放弃了他们?如果社会是环环相扣、相互依赖,如果职业是不分贵贱,教育是有教无类,那,我们做到了多少?

既然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就没有人可以自我放弃,更没有人有权利去决定哪一些人是可以被放弃的,尤其是还在成长中的脆弱孩子。

9.要想“赢在起跑点”,那就跑不成马拉松,因为需要调整步伐、调匀呼吸、自我激励的长程赛跑,不能只看重起跑点。如果只想跑一段短程,赢了一次就差堪告慰了,那或许“赢在起跑点”还有点意思。

10.人生其实最像一场马拉松,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点,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即使一开始跑在前面的孩子,他们的动力如果无法来自自身,而是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和期望,那人生从小就少了自发性的热情,最后还是无法将人生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11.他选的是一份事业,不再只是一份工作了。

12.她接着说:“你知道吗?我不能够将这些成绩发给同学们。我已经和校长说了,必须再想个方式,去了解一下为什么大家没考好,是考试题目太难,还是他们没有弄懂。我们再来做一次,之后再测验一回。”她又说:“考试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的,考试只是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学生对于这门科目的认识到了哪里。”

13.的确,在今天的芬兰,要成为一位合格、有潜力的教育系学生,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的梅里教授和杜恩博士,在两场不同时间举办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中,都分别提出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教育系的学生必须拥有可以被教导的潜能、合适的人格特质和学习动力等的综合条件。

芬兰教育界普遍认为,这些才是真正成为未来教师的条件,从赫尔辛基、土库、拉普兰到约瓦斯曲莱等大学的教育系教授、讲师、研究员,都有如此的共识,认为一位适合此项工作领域的学生,比任何一位高中成绩满分的毕业生,都来得更为重要。

14.天资聪明固然好,但是只有一味地追求智力,却缺乏与朋友、同侪互动能力的孩子,其实是失败的教育。

15.虽然芬兰社会与家长心目中还是知道哪些是所谓“明星”级的高中,但那是一种个别选择,不是唯一的办法。整体社会风气,不强调、也不会极度地以此作为引领风潮的议题。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

2019-03-25 17:55:41
来源:无锡市广勤中学

导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