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目录及前言摘录

网站首页 > 教改前沿 > 校本研修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目录及前言摘录

当前位置:

>

2010-8-22 7:45:23

简要目录:

自序 -- 芬兰教育,一本最动人的励志书

前言 -- 回归自然

第一章 社会价值,是一切的基础

01让所有事物回到根本面

02医师和厨师一样伟大

03没有“最好”的大学

04以最少的力,做最大的事

05优秀不是只有功课好

06资优,使别的孩子受挫

07教育,是给每个孩子的

08社会不能只看到菁英

09不强调竞争,也能获胜

第二章 以孩子为中心,是教育的最根本

10以尊重孩子为考虑

11公平正义,从小开始

12任何阶段都不能失衡

13协助孩子选择未来

14不要指名道姓 No Names,please

15不为任何测验做演练

16争第一只是永无止境的数字之争

17不对分数推波助澜

18让孩子尽情发挥创造力

第三章 文学、艺术、运动,全方位的学习!

19女儿们的多语言学习

20母语文学课:大家来说故事吧!

21孩子森林找路去

22游泳课要怎么学?

23在框架中学习,不是真学习

24市长的舞会

25音乐课:融入“国际化”与欣赏

26音乐:“四季”里的“冬”

27认识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

28工艺课,自己做外套

29安娜学苑的“美学周”

30艺术,动手体验!

31八年级生,乐在实习

32见识 Work Practice

第四章 开阔的生命视野,丰富孩子的人生

33小学校的课堂

34和学生一起找答案

35小国的国际视野,从小开始

36本土化可以这般精彩

37不说学才艺,是去找兴趣

38芬兰孩子的兴趣真不少!

39公民责任,高于自身享乐

40品格,来自价值观

41考试,是要让大家都能进步

42评比,让未来更好

43芬兰人都满意她的教育吗?

44和孩子们一起正视问题

45美丽与哀愁

“后记” 童话世界的生命期许

作者前言:

自序--芬兰教育,一本最动人的励志书

朋友在海外待了六年的儿子,不久前回到台湾念高一,这位一向认真,也乐于读书的孩子,一年来曾经多次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大家非得这样读书不可呢?书一定要念得这般辛苦吗?

他问母亲:“你一直告诉我,这所高中的同学都很聪明,是很好的学校,但为什么有些课,老师根本没有教我东西就要考试了,所以大家只好到校外补习?”这个孩子也很纳闷,为什么台湾有这么多聪明的学生,却没能培养出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他真想知道,身边这一群又一群聪明绝顶的用功同学,在这种环境下,到底能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什么未来与愿景?

巧合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对话,出现在2007年10月份的一次酒会上。一位有两个青春期孩子的芬兰人(亚洲女婿)对我说,“I think,you guys

are

crazy!”因为他亲眼看到,太太在亚洲的侄女为了升大学,而必须牺牲芬兰人视为至宝的夏日假期努力啃书。他百思不得其解,却又疼惜不已地问了和朋友儿子如出一辙的问题:你们这么辛苦,一定会比较好吗?你们这样能为自己创造出什么生活质量?你们是这么聪明的族裔,为什么无法为生活、环境等等,做出更多的创新?

待过不同国家,接受过不同文化洗礼的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跨文化冲击下的深层思索。这两家朋友,都曾经历过洲际之间的搬迁洗礼,而我也在自己和孩子们历经不同国度多年生活的时候,遇见极为相似的深刻体验。

必须要不断跨文化生活的人,常常会从一个框架被迫跳入另一个世界,再从另一个世界望见原本就熟悉,但却又已然有些迷惘的视野。只有习惯了,而且最后能适应它之后,方才会透过这一扇自己慢慢打开的窗,看见世界的多元,看到了不同的彩虹,也看到自己的家乡。

然后人们会发现,不是每个地方都是早上六点天亮;人们会察觉,不是每个地方的四季都一样。让你惊奇不已的事物,别国别族可能习以为常;你已经习以为常的管理,跨洋之后就被视为对权益的箝制;从小认为天经地义的竞争、要赢,他人却把每个孩子的尊严与权益放在最先。

而社会上普遍认为一定要给教职员工打分、分等级才会产生绩效,却有另一个社会的思维强调,只有运作有效的工会,以及引导出自发性的认真态度,才能确保教师与员工的教学与工作质量。当我们过于惯性思考,以为没有排名就会失去世界的竞争力,却有另一个天地把对学生公开排名视为社会公平性的沦丧;当我们一再听到要消弭城乡差距宛如是天方夜谭,却有一整个地理区块的好几个国家认为那是最根本的人权。

当我们总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来自全民不眠不休的打拚,却发现地球另一端有着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口,不分男女老少一年有好几周的假期,持守着朝八晚四、朝九晚五的正常作息,认为那是很具经济效益、又最符合节能减碳的生活方式。

任何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思维和选择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不同。

每回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到亚洲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烦恼,看见整个社会对于教育未来方向的焦虑,以及最重要的,为什么孩子自小就需要日以继夜地拚命苦读?于是,有不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选择移居海外。

在北欧住了六年之余不禁想问: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子民不再想要外移?让外人因为我们的教育环境够人性、够优质、够“有教无类”而想要迁入?让我们的社会因为教育的平等、人本,而成为亚洲其他国家人民心生向往之地?

我们或许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让教育的一切回归根本,让原本属于教育良善的一面能够发挥得更好?让大家能多一分对于教育体制可以好好关爱自己孩子的放心,而不是对于能不能考上一所“好”学校的忧心,能不能多考几分以打败其他竞争者的焦虑;让大家心生愿景的为自己的家园,种下那一棵棵百年始成的树人;将教育改革做到近悦远来,而不是去怪罪移迁出走的子民,就如同去怪罪孩子成绩表现不够好,却不愿去正视整体教育已经使孩子读到精疲力竭了。

写完第一本书《没有资优班,珍视每个孩子的芬兰教育》之后,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的观察、感受和实地访谈,来不及在第一本书中深入探讨。而我仍在出书之后,一如既往、持续不断地在芬兰到处访谈与观察,也在不同的教育机构里观摩第一线教师的培养,并自费参与了两场国际研讨会。这些不停汲取芬兰教育的养分,和一再深入触碰芬兰对于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心思,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说,我的第一本书是个人对于芬兰教育基础的全面观察,以及尝试以身为一位家长和跨文化观察者,对于“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做的剖析,那这一本书,应该就是希望能持续在某一些价值观上继续探索与反刍,看看我们能为下一代做些什么?要给可爱的子女们,许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也问问自己,击败他人、以竞争为乐,或者了解自我、尊重群体,才是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

这些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注视北欧芬兰的教育成果,对她百般好奇、亟欲探究,但多半仍以原有僵固的自我思维前来一探,以陈旧的教育观念对她品头论足,无法真正跨越既定的思想框架。

有时我不免怀疑,如果观摩他国经验到了最后,无法从根本的价值与事物的本质上,去探索自己的生活与体制到底哪里走岔了路,只是一味嫌弃他国的模式不适合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那再派多少学者访团,再怎么高谈借鉴、学习,与“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也只是在自我设定的框架里打转,顶多在原有框架的外围绕了又绕,连跨出去一步的基本方向都找不着,遑论检视自我的勇气。最后的结语就是一句话:国情不同,无法套用。

几十年的高谈阔论,数十载的教育实验下来,让一代接一代的子女成为任意施行改革的白老鼠,让社会的理念思维和教育工作无法破茧而出。虚掷、耗费的不光是教育学者的苦心孤诣,更是一连好几代的生命成长历程。

不记得多少回了,我们行车往返东欧以至波罗地海诸国,更在遍访北欧各地时,我会深深怀疑、纳闷着,怎么芬兰有的,别人都有,可是别人有的,她却不见得有。

而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拥有这么少资源的她,却愿意一步一脚印地走向自己心中认为最适合自己,不偏不倚持守的“人本”道路。

她,鼓其余勇的不去仿效、正视自我,实实在在、亦步亦趋地走自己的路子,不以全球评比为悬念,不以“赢得全世界”为依归。

恍然之中,我惊觉芬兰就如同一本最生动贴切的励志书,也是一个孤独行走自己道路的最特别范例。每当自己做事做到想要放弃、逃跑之时,看着这个苦寒之地如何徐图再起的艰辛历程,我就会对自己说:不必急,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想通了、选对了,就走下去吧。坚持,虽然苦涩,但终究会结出果实。

芬兰坚持做自己在行的事,回归根本、为生民寻找可长可远路径的心,为许多茫然、迷途、忧心、苦恼如何为下一代找出教育基本意义的国家与人们,提供了一个深深研究思考的模式与指引。从她身上,看到的是一份反璞归真的求本精神,是一个社会与自我成长、自我负责的价值观。唯有一切回归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

所以我想,21世纪芬兰教育带给大家最好的礼物,应该不是去仿效她,因为她自己都不认为世上有“完美的模式”这件事;我们该试着去探求的,应是芬兰教育所关注“争第一”的竞争力技巧,或是在启动每个人对于教育基本价值观,与生命和人本价值的思索。


2019-03-25 17:55:16
来源:无锡市广勤中学

导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