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体育兴趣,培养体育能力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体育学科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学生的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素质教育的成果。
体育能力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实践的能力。体育运动能力主要有六种基本成份,即:1、身体锻炼能力;2、运动能力;3、开拓创新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生应该着重培养身体锻炼能力和运动能力,使之具有健康的体质,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培养体育能力,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耐心辅导,更需要学生的精力投入。而学生的精力投入,与体育兴趣成正比,兴趣越高,则投入越多。因此,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有效的培养体育能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是个体主动的积极努力的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以寻求知识、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初中学生普遍的存有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体育兴趣,有的对某些运动项目感兴趣,有的对某些体育赛事感兴趣,有的崇拜体育明星,有的渴望自己技艺超人,有的喜欢参与运动,享受运动的快乐,有的喜欢观看比赛,感受竞技的魅力……人们的兴趣与爱好往往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这些多元的自发的体育兴趣,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成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提高体育能力的动力。
所谓引导得当,主要是引导体育兴趣的目标得当和引导体育兴趣的方法得当。引导体育兴趣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不是培养小球迷,不是培养体育评论家,而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体育兴趣的方法不能简单枯燥,不能操之过急,而是在正确目标指引下尊重差异、引导激励、循序渐进。
一,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求知欲望。
体育教学有整体的包含培养体育能力在内的教学计划,有室内课和室外课之分,每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要设计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竞争性强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或技术,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圆满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对每节课都产生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耐久跑,和任何运动项目一样,能否取得锻炼的效果及取得什么样的锻炼效果,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锻炼方法,二是锻炼中的运动负荷,三是锻炼的密度。耐久跑虽然是中考项目,跑道计时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老一套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耐久跑的运动负荷要合理,没有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就不会有锻炼的效果,而如果负荷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很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等不良后果;耐久跑训练需要一定的运动密度,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方式会使学生感到重复乏味。耐久跑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的体质,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我们可以宣讲锻炼耐久跑的作用,辅导耐久跑的技术要领,每周安排一节课重点练习耐久跑,辅之以不同的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练习耐久跑时,安排合理的运动量,利用障碍跑、自然地形跑、追逐跑、领先跑等形式的变换来发展学生耐力,跑道跑的时候,及时指导学生保持规范姿势,合理分配体力,计时的时候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练习耐久跑的过程中,及时的、正确的评价学生的表现,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怀,少批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体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掌握、巩固、提高,把单调枯燥的体能训练转化为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学生兴趣盎然,乐意参与,才会追求知识,钻研技术,循序渐进的提高体育能力。
球类运动人们喜闻乐见,但由于学生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体育课上,参与率有时并不高,少数人兴高采烈,多数人作壁上观。我们应该采取参与率比较高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篮球,少组织半场赛或全场赛,多组织运球接力跑、定点投篮小组对抗等全员参加、有竞争、有趣味的活动。让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做小教练,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
体育课以室外为主,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计、创造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使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集趣味性与技术性于一体,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室内课同样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阵地,不能敷衍了事。室内课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国内外的重大赛事和明星,介绍一些常见的体育比赛的规则,介绍一些伟人和名人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故事,介绍一些简便实用的健身方法,最好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增强效果。体育知识与体育实践有机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和求知欲。
注入式和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枯燥、单调,是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引导、激励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一、两项或以上的爱好或特长,通过爱好、特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欲望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更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健身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精心组织赛事,创建学生的锻炼平台和展示平台。
学生运动会为学生提供了进行体育锻炼和展示体育才华的宽阔平台,对体育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有效途径。精心组织的运动会会在学校形成比较浓厚的体育氛围,师生会对体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学生运动员在准备和参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体质水平和技术水平,还提高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等体育素质,更重要的是引发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热情。毋庸讳言,在应试的压力下,学校不可能屡屡组织全校性的比赛,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心组织一些不需要调整正常教学秩序的小型赛事,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形成或拓展项目兴趣,享受重在参与的乐趣,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体锻课,往往有同一年级的几个班级同时上课,我们可以改变按计划分发运动器材让学生自主活动的单一做法,根据教学内容或学校工作中心,组织一些班级内或班级间的适合学生普遍参与的比赛。例如引体向上,我们可以先组织班级内的小组成员成绩累计赛,选拔10人左右的班级代表队,再组织年级的班级成绩累计赛,使所有学生都在参与的过程中增长体育能力。再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往往安排跳绳、踢毽子、拔河、立定跳远等简便的体育比赛项目,我们可以主动指导班级组织小比赛促进训练,引导学生研究技术,提高比赛成绩。另外,体锻课上经常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小比赛,如三人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我们应主动提供裁判服务,主动给以技术指导,把学生的玩乐提升到体育乐趣。体锻课上的小型赛事每次比赛的时间并不长,但跨越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有两到三周,正因为如此,小型赛事的影响力比较持久,能够吸引学生广泛的参加多项体育活动,不断的体育实践必然带来体育兴趣乃至体育爱好和特长。
精心组织学校的各种大小赛事,不仅仅是比赛程序的合理和评判的公正,更重要的是赛前的发动和训练辅导,以及赛后的评讲和体育热情的维持或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建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锻炼平台和展示平台
三,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自锻水平。
体育是讲究技术含量的活动,人们享受体育的快乐、获得体育的成功感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提高。参加同一种体育活动或观看同一场体育比赛,不同水平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很多学生在参与某项体育活动之初往往是盲目的,凑热闹的,这种参与的兴趣很可能是短暂的,只有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兴趣才会越来越浓,两者相得益彰,逐步发展为爱好。一般来说,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自锻水平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体能、技能、接受能力等实际来加强技术指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自锻水平,进而形成学生的体育能力。
学生的运动水平主要指完成某个体育项目整套动作的熟练程度及达到的有关运动标准。学习完成整套动作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其一,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学生的动作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其二,改进提高动作阶段,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其三,动作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动作定型,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的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这三个阶段既是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的过程,也是体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并利用各种方法,如给予保护以及固定或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例如:篮球动作中,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我们应善于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通过练习,能够进入或基本进入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具有一定的运动水平,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运动水平转化为自锻水平。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育实践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例如课前准备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运动,运动前用以热身,是运动安全、高效的保障之一;精神疲惫时用以提神,是防止大脑缺氧的好方法;缺乏运动条件时用以健身,活动筋骨,锻炼肌肉。明白了这些,学生自锻的效果会增强,自锻的途径会增多。不断的把体育课上的学习所得用于自我锻炼,自锻水平的提高就在其中。
加强技术指导,并非否认体育属于活动课程,而是为了提高活动的质量。加强技术指导,不能局限于体育教学,而要力争覆盖学生体育活动的面,力求形式多样,计划和随机同举,课内和课外并重,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自锻水平。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阵地,课外活动是体育的广阔天地,学生的体育能力正是在在学以致用、用以求学的螺旋上升中得到提高,改革教学模式、精心组织赛事、加强技术指导相辅相成,是这种螺旋上升的牵引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子女的身体,希望子女成绩优秀、体格强健。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和教师要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对体育的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成为我们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能把学生自发的体育兴趣引导到自觉锻炼的轨道,切切实实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奠定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