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能少2

网站首页 > 教改前沿 > 校本研修    一个也不能少2

当前位置:

>

2010-11-29 9:00:18

最近有幸拜读了台湾女作家陈之华的著作《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此书是她与丈夫及两个女儿旅居芬兰6年对其国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之集大成。读完此书,我脑海里立刻闪现出张艺谋导演的一部反映我国农村教育现状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故借此为题,作为我读后感的题目,也算是沾了点大家之气。

芬兰教育被誉为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连续几年被世界经合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同时,芬兰也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考试次数最少,假期最长的国家。那么芬兰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这是有了这些疑问,我一头扎进了书海。读罢此书,心中豁然开朗,这个地处北极圈苦寒的北欧小国,凭借着朴实无华的教育理念、孜孜以求的工作态度,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此,我提炼了芬兰教育成功的几个关键词,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一:态度

芬兰这个国家的人民给国际上的普遍印象是内敛、严谨、不善言辞。正是这种特质,芬兰人把它演绎到了教育上,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这里有两个小片段给我感触很深。

一是作者采访一位中学的数学老师,她们班的数学这次没有考好。于是这位老师和作者说了这番话:“你知道吗?我不能够将这些成绩发给同学们。我已经和校长说了,必须再想个方式,去了解一下为什么大家没考好,是考试题目太难,还是他们没有弄懂。我们再来做一次,之后再测验一回。”她又说:“考试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的,考试只是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学生对于这门科目的认识到了哪里。”多么朴实的话,多么高尚的工作态度,毫无功利性,一切为了孩子。作者的一句评价很到位:“他选的是一份事业,不再只是一份工作了。”芬兰正是有了这一支敬业的教师队伍,给孩子们带去了福音。

二是芬兰各大学教育系的招生制度。这些院系在招生时绝对不像我们国内的招生,根据高考成绩划分一定的比例,单纯地以成绩来物色人选。芬兰教育系的招生首先先进行统一的考试,但是考题是由心理和性向学家设计过,能测试出跨学科界的常识,以及教育与人际关系潜能的申述性题型,而非是一些是非、选择、年代等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其次,通过测试的学生还要进入第二关:心理测试。在测验中,会测试一个教育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合适接受培育,此为学生的人格,能否胜任为了教学需求,以及在学校能否解决各项学生学习和学生群体中各项人际冲突与融合问题等。正是教育主管部门以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态度严把入口关,使得芬兰各个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成为了能力突出、素质过硬,能独当一面的人才,为芬兰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二:大局观

仔细推敲芬兰的基础教育,的确是运用了很多元、很重视人性的方法与模式,希望能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门与科目的了解,这就是所谓的“先见林,再见树”。在学习初阶段,师生们都不至于为了一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在“先见树,再见林”的教育概念下,带着学生反复演练、一磨再磨!而能让学生放宽眼界,经过教育最基本的认知阶段,并能建构起日后深入学习、终生学习的兴趣。

而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因为我们惯于每一段时日都要做评比与评鉴,既以考试要求学生,又以考核要求老师,这样的情况反而无法了解孩子们是不是能够学到整体、宏观的概念,是不是能够享受多元、跨学科学习的课程内容,无法一窥不同阶段的学习乐趣。最终导致教育步入死胡同。

关键词三:基础

芬兰教育的理念中,基础是最重要的。教师在小学到中学阶段的教学中,主要建立学生的阅读习惯、数理解析能力、日常生活技能等等,在课堂和各种多元的课程里,有系统、让学生有兴趣地了解与认识。不用靠着不断考试、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填鸭式教学与压迫环境,让多数认为非优秀的学生与家长们透过教育,知道大部分知识的源起,学会知道要问“为什么”。他们鼓励孩子多问、多了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训练,更从不教导任何快速成功的诀窍。他们宁愿一开始慢些,也要让孩子打好基础。一个细节很重要,芬兰的基础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还设有一个零年级;在9年级和高中1年级之间还设有一个10年级,这两个年级的设定就是为了照顾一些基础薄弱的孩子多读1-2年书,目的无非也就是要夯实基础,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反观我们的国内教育,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留级制度,结果升入初中的很多孩子都是揠苗助长的牺牲品。最近我就接到一个班级,很多孩子根本无法胜任初中学习,结果就演变成语文老师帮初一孩子补习拼音,数学老师帮孩子补习四则混和运算的法则,英语老师帮孩子补习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书写形式,想想都悲哀。这样的情况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如此往复,恶性循环。当然,我们无法在短时间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是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一下把节奏放慢些,把基础打打扎实呢?我知道,操作起来很难,因为涉及到教学进度、考核考评、教师绩效、学生升学等等,但是芬兰又何尝不是在30年的改革中这么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的吗?

关键词四:平等

芬兰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平等, 这个平等体现在教师师资的平等、学生生源的平等、学校硬件、软件设施的平等。虽然芬兰社会与家长心目中还是知道哪些是所谓“明星”级的高中,但那是一种个别选择,不是唯一的办法。整体社会风气,不强调、也不会极度地以此作为引领风潮的议题。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在芬兰这个500多万的小众国家里,他们是绝对不容许出现巨大教育落差的,哪怕是200人的落差,对他们而言也是无法接受的。一位教育专家很坦诚地说:如果我们默许了这200多人的落差,那么假以时日,我们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到治安管理上去了,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芬兰人无法接受的。因此,正是这种朴实的平等理念,使得无论是身处赫尔辛基大都会的孩子,还是北极圈苦寒小镇的少年;无论拥有500多人的大学校,还是只有15人的迷你小学,一律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免费接送车、免费的温热午餐、一流的图书馆、室内体育场、木工教室等等,真正把平等二字贯彻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

再看看我们身边一些被贴上道德标签的所谓的坏学生,是谁真正使得他们自暴自弃?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难道没有丝毫的责任?还是多半只是在一旁窃喜这些“后进生”不会和他们竞争了,所以无妨三不五时地也奉上几句讽刺话,说笨啊,说不行,说差劲,说害群之马、拖累全班,害学校的升学率降低,让老师和校长走路无风?大家可否曾想过是什么原因放弃了他们?如果社会是环环相扣、相互依赖,如果职业是不分贵贱,教育是有教无类,那,我们做到了多少?

关键词五:不放弃

在文章开头我曾经阐述过: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芬兰,任何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很清楚,他们不会放弃每个孩子,无论你是智力有问题还是阅读存在障碍,无论你是数理分析能力欠缺还是有多动症倾向,他们都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作者在参观一所学校时发现这里有一个教室的孩子很特殊,于是询问起校长是怎么回事?校长是这样回答的:“这群孩子不太一样,他们的学习方式要从实务面上去鼓励,因为他们比较坐不住,学习进度和别的学生不同,所以我们特别设计一些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并且会和孩子一起规划课程内容,从他们有兴趣的去着手。这是希望为他们创造出更多喜欢上学的诱因,让他们更有意愿,并充满着期盼来学校。”我真为这群孩子感到幸运,他们生活在如此宽容的教育体制下,他们会对今后的人生、就业充满了信心。如果来个时空大挪移,这群孩子来到了我们的中国,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潮下,他们的未来会怎么样,还真的很难说。我想这些孩子必定会牺牲在我们的中考、高考制度下,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有的甚至早早辍学,在不适合的年纪踏入社会,最终虚度终生。我们素质教育风风火火搞了这么多年,但是决定孩子人生去向的考试制度还是应试的那一套,那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不是有点名存实亡的味道呢?

关键词六:均衡

芬兰教育的成功除了平等以外,还秉承一个理念,那就是均衡。他们的孩子之所以能成为了全世界学习成绩落差最小的一个群体,就是因为芬兰的教育时时刻刻把均衡二字贯彻到它的整个教育流程中去。

芬兰的教育专家同时一再强调,凸显优秀学生和精英教育,并不会对整体教育带来最好的结果,反而只要善加鼓励、运用资质优异的学生来帮助一般或落后的学生,使资优生了解人与人间的差异,这不仅不会影响资优生的学习,反而有助于群体社会的平等发展。同时也认为,当学校老师觉得自己拥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与参与感,整个教育体系就会有向上提升的动力。因此,老师的养成训练,必须包括了解各个学生的差别,与这些差别所产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让教师了解到教育责任不是照本宣科上完课就好,而是以同理心爱护照顾到个别学生,如此一来,整体社会才能有消弭学习落差的机会。

任何一个群体的正态分布大家都很清楚,既然精英只占3%,那何必为了这3%而劳师动众,甚至为了这3%而牺牲97%的利益呢?难道一个国家靠这3%的精英就可以发展了吗?芬兰人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因此,当我们的家长为了进名校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当我们的学校在大肆鼓吹中考、高考的辉煌成绩时,芬兰已经凭借着教育均衡发展悄悄的实现了全民素质大踏步迈进的宏图伟业。

关键词七:信任

芬兰教育认为,应该给孩子和老师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和学生实际定制符合自己要求的教材,校长也不会对教师下达诸如批改作业、写备课笔记、听课等硬指标,更没有绩效一说。他们的观点就是:我们的老师一样好。老师也不会要求学生没完没了的考试,回家没完没了的做作业。家长也不会要求孩子假期参加没完没了的补习班、兴趣班。自由,充斥着教育的方方面面,我在这个自由中看到了信任,社会对教育的信任,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大众对制度的信任……

当然,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素质过硬,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够强,整个社会辅助配套设施够齐全的基础上的,我们无法照搬照抄,至少在现阶段我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尝试着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性,尝试着尽量减少学生一些课业负担,尝试着多建设一些可供孩子娱乐的健康场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成为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而且最轻松的国家,我想这一天会来到的。

关键词八:可持续发展

芬兰教育体制专注于培养孩子们终生学习的能力,而唯有一个与生活教育充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达到让孩子永续学习的基础。教导,同时尊重孩子与个人的独立性,就能在教学中赋予孩童责任。今天教育让学生有独立发挥的空间,教育孩子能独立思考,自然也就希望学生能在日后展现出自我学习的能力。芬兰一再强调,只有发展出持续学习的动力与热情,学习成果才会强大、丰硕,而且无止尽地延伸。

他们认为,人生其实最像一场马拉松,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点,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即使一开始跑在前面的孩子,他们的动力如果无法来自自身,而是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和期望,那人生从小就少了自发性的热情,最后还是无法将人生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全球都在高谈可持续发展,芬兰人率先把它根植于教育中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我国,早教、胎教、家教层出不穷,无非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跑赢了起跑线的孩子,又有多少能跑赢人生呢?“5岁孩子由于父母逼着学钢琴产生厌世心理”、“7岁孩子签下自愿不学钢琴、舞蹈、绘画,以后人生成败与父母无关的决心书”等新闻屡见不鲜,更有甚者由于厌学产生的反社会心态,最终导致弑师、弑父、弑母等恶性事件发生,我们能说这些和我们当下鼓吹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在这点上,我们的家长真的应该好好学学芬兰家长的豁达。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尽量避免触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因为这是我们基层教师无法改变的。但是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不得不提这个体制,我们的国情、学情决定了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只能维持现状,我们不能武断的判断哪种体制好,但是从结果来看,至少他们的很多理念、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大环境无法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寻求小突破,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来尝试着植入平等、均衡、不放弃、可持续发展……我想,只要我们做了,总会有成效的,哪怕成效慢点,但至少我们在路上!


2019-03-25 17:55:41
来源:无锡市广勤中学

导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