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定位、意义及其组织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意义及其组织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一般可以有两种解释:
1.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
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
2.指一种主要是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
它的特点:
1)一般采取专题探究的方式;
2)探究的专题来自学生的周边生活;
3)要求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
4)要求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需要有教师指导。
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书本知识学习与行为实践活动的平衡和结合,着眼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实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的课程,而首先是教育观念、教与学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 实施途径
1、单独设置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类型,单独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单独设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又称为研究型或探究型课程。
2、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领域相结合加以实施
(1)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2)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和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
(4)和校、班、团、队活动相结合
3、在学科教学中实施
(1)在单科性学科课程中,通过穿插研究性学习专题加以实施;
(2)在综合性学科课程中,通过主题模块的设置加以实施。
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合作与分享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特征——学习与课程的交互推进。
课程不再只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过程。
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的,综合的(往往是跨学科的),强调实践的,注重开发利用当地社区资源的,适应差异的。
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和类型
(一)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2、任务驱动3、形式多样4、课内外结合
(二)实施的类型
1、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研究,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类型。
2、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研究——项目(活动)设计,一般包括两种类型: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科技类项目的设计,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的设计等。
(三)实施的操作程序
1、操作程序应依活动的不同途径和类型而异。
一般包括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
2、介绍一种操作程序:
1)进入问题情境,明确探究任务;
2)选择研究问题,建立探究小组;
3)制订研究计划,确定指导人员;
4)展开探究活动,随时作好记录;
5)中期交流研讨,及时调整改进;
6)总结探究结果,进行表达交流;
7)开展评价活动。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结合实例进行指导;
2、及时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
3、指导学生及时记录,创造交流分享机会;
4、保护学生探究欲望,不求全责备;
5、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关心和参与。
七、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一)评价的一般原则
1、正面评价
2、重视过程
3、强调应用
4、关注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说明
1、重视过程,也关心结果。
要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要实事求是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鼓励对研究性学习结果进行形式多样化、个性化的表达。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表达形式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表达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
2、重视全面评价,也关心个别差异
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各项目标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3、重视集体的工作,也注意个人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